日不落帝国英国是如何一步步走下神坛的

从来没有一个海岛像大不列颠岛这样搅动了人类近代史,从来没有一种文明像英吉利文明这样塑造了当今世界,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英国这样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中国。

在近代中国人的心目中,英国始终是个极其重要的参照物,正是在与它的一次次比对与碰撞中,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前进方向才逐渐清晰起来。

两个多世纪前,乾隆皇帝与英使乔治·马戛尔尼围绕来使是否应按中国礼数跪拜叩头发生著名的“礼仪之争”,亚欧大陆东西端的两个文明在傲慢、偏见和误解中完成了第一次碰撞。大清帝国的统治者继续沉醉于世界中心、天朝上国的迷思中。

一个多世纪前,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敲开中国国门,古老的帝国从此被裹挟进世界现代化大潮。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中国人从此背负“百年耻辱”的十字架,“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富强,个人才有幸福”“西方列强亡我之心不死”成为最重要的民族集体记忆,至今影响中国的道路选择和发展方式。

鸦片战争

六十多年前,中国人喊出“赶英超美”的口号,提出钢产量要在十五年内赶上英国。那时的大英帝国已是“日落西山”,高通胀、高福利、低增长的“英国病”即将发作,但“赶上英国”在中国人看来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在“赶英超美”的口号提出十几年后,中国的钢产量就正式超越英国,但对天堂的向往几乎让中国人堕入地狱。

二十多年前,中国政府收回香港主权,香港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告终,“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体系寿终正寝。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米字旗”的落下和五星红旗的升起,讲述了此后东西方兴衰的故事。

1、英国丧失了工业科技的优势

英国虽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行者和绝对领导者,但据年的英国人口调查,农业依然是英国最大的行业。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但技术发明和创造的主要国家已不是英国,而是后起的德国和美国。

英国工业革命中的纺织女童

2、没有及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英国经济以棉纺、煤炭、钢铁和造船为支柱产业,英国在这些产业中的领先地位是保持英国经济优势的关键因素。但到年以后这些产业的设备都已陈旧落后,英国没有及时对技术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3、英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高

到一战前,英国几乎占全世界总投资额的一半,位居第二的美国只占19%。资本的输出使伦敦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国在国际贸易中也获利甚丰。但是,资金不断地从国内转向国外,便制约了国内的生产投资和技术革新,造成英国经济的对外依附性。

4、教育落后给英国经济带来致命打击

同时期的德国在这一方面远远走在了英国的前面。到19世纪末,统一的德国已经实现了初等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国民整体科学素质。德国科学教育方面的巨大成就,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教育家弗雷德

5、企业家精神丧失了

这是因为在英国社会,对贵族及其生活方式的崇拜几乎根深蒂固,第一代企业家创业后,往往想把子孙培养成贵族,结果几代人之后,创业的激情就荡然无存了。实际上,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往往在处于优势地位后,多少都会产生一种惰性。

6、二战失利

年,二战开打了,英国的战前准备工作很差,显然不如德国,在欧洲战场上英军行动迟缓,指挥不当,很快便陷入重围。如果没有敦刻尔克奇迹,英国在欧洲的远征军应该是全军覆灭的。在抵御德国空袭的过程中,依仗劳斯莱斯引擎的威力英国飓风战斗机性能优于德国容克战斗机。

不列颠空战

加上德国空军的一些战术失误,英国取得了不列颠空战的胜利。虽然得以自保,英国陆军在其他战场上,比如在希腊,以及北非在年之前,都远非德军的对手,在各个战场受到重创,狼狈不已,二战结束后,英国衰败已成定局。

7、债台高筑

虽然英国赢得了战争,并从战争中获得了新的殖民地,战争的巨大开销使得英国无法继续承担维系一个帝国所需要的庞大财政支出。英国有数百万人死亡,无数资产被毁,其结果是债台高筑、资本市场的混乱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国籍官员人数的缺乏。

具体来说,战前的债权国变为战后的债务国,战后经济长期低靡、不景气,国际金融中心也由英国伦敦转移到了美国纽约。一战中,英国的商船队遭到巨大损失,使其航运业遭遇重创,也导致英国贸易量的下降。

二战后英国GDP

到年,英国欠美国的债务达万英镑。因此,英国成为美国的主要债务国。可是在战前,美国是英国的主要债务国。战时英国被迫卖掉了海外资产的四分之一。由于战争,英国的内债增加了九倍,即从万英镑增加到66亿英镑。

在战争年代,整个英国工业显著地扩大了生产机构,但是,这并不能使它在世界市场上更有力量跟它的对手进行竞争。陈旧不堪的企业需要国家的补贴来维持,这就不能不室战后时期英国工业的情况更加复杂。

战时英国工业的发展极不平衡。由于劳动力被抽到军队和军火企业中去,以及原料不足和机器设备的日益破旧,旧有的最重要的工业部门减产了。煤产量从年的万吨减少为年的万吨。生铁产量为万吨,而年为万6千吨。造船业产量也急剧下降,年英国造船厂建成的船只总吨位为万吨,而在年减为77万2千吨。战时生产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扩大所谓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汽车工业、航空工业、制造军火的工业以及供应兵工厂金属的炼钢工业。

8、工人运动

工人运动:战争使国内阶级矛盾大大地尖锐化。年罢工运动规模壮阔,参加罢工的工人达人,损失工作日。这时英国工人运动的特点是具有战斗性。绝大多数罢工是“非正式”,即有普通工人违背工会领袖的意志发动起来的。罢工者除了提出经济要求外,还提出政治要求。

随着罢工运动的开展,工会的数目也日益增多了。起来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工人,感到了联合起来的必要性。年到年,工会人员人数从人增加到人。

工业革命中的工人

由于工人不满资产阶级的剥削,后来俄国的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国内的工人极为兴奋。他们想改变社会制度,从而使自己能够获取利益。这样的心态导致了工人们的不断罢工或者是消极怠工。间接的也造成了英国在战后的衰落。

9、政治动荡

主要体现在英国自由党的没落。在一战爆发前,英国自由党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和立法,开创复兴的局面。历史证明,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战后英国衰落的原因

二战作用下,才进一步激化了英国的国内矛盾,加剧了政坛的冲突,从而导致了英国自由党的没落。在此过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表现出了强烈的催化作用。年,自由党尚可与其他政治力量联合而维持劳合·乔治的首相地位,但以后自由党在大选中的得票率持续下降,年的大选中,工党得票率首次超过了自由党,成为英国的第二大政党,而自由党从此以后再也未能成为第二大党。

但是单独的政党都不能独自领导政府,组建联合政府是必然的事情。但是各个政党的主见都不同,对于战后经济建设的方向不同,导致与战后英国经济发展滞后。

10、国际影响力减弱

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保持了国际事务领导者的地位,但是由于其经济、军事实力的严重倒退,事实上使得英国不可能再像一战前那样控制世界,“日不落帝国”世界政治、军事霸主的地位都已名存实亡。

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约现场

华盛顿海军会议上规定英美海军实力保持一致,这说明英国无奈的承认了一战后不再是全球霸主的事实。所以在战后英国不能像战前一样为了经济利益为所欲为,间接的也导致了英国需要牺牲一些利益来保全自己的政治权利。

11、殖民地自治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大英帝国完成了最后一次的大规模海外扩张。英国经国际联盟的批准对原本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巴勒斯坦和伊拉克进行委任统治,而前德国殖民地坦噶尼喀、西南非洲(即今天的纳米比亚)和新几内亚也被划入英帝国的版图(其实西南非洲被归由南非管理,而新几内亚则由澳大利亚统治)。不过一战之后英国在莱因兰和二战之后在西德的占领区就不被认为是帝国的一部分。

年代是自治领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虽然自治领在一战爆发时还无权选择是否参战,年结束一战的《凡尔赛条约》,却是由英国和其自治领分别签署的。年自治领不再愿意支持英国对土耳其的军事行动,迫使英国寻求一个和平的妥协方案。一个位于都柏林的英爱战争纪念碑。

凡尔赛条约

自治领的完全独立经由年的《贝尔福宣言》和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得到最终确立:所有自治领取得与英国的同等地位,英国的立法机构不再有权干涉自治领内部事务,自治领也将享有自主外交政策的自由。

年在殖民部内设立的一个主管自治领事务的部门也在年从殖民部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自治领部,并在年拥有了首位部门大臣。加拿大在年成为第一个独自签署外交条约的自治领,年加拿大向华盛顿派遣了第一位永久性的外交官;年澳大利亚也派出了首位驻外大使。

加拿大

爱尔兰自由邦在一场反抗英国统治的血腥战争后于年取得了自治领地位;年爱尔兰与英国断绝了正式的宪法关系,并在年正式成为完全独立于英联邦之外的爱尔兰共和国。原本就独立、直到年才被英国掌控的埃及也在年断绝了与英国在宪法上的特殊关系(虽然直到年英国才从埃及撤军)。在年成为英国保护国的伊拉克也在10年之后的年完全独立。

回顾英国从崛起到衰落的历程,我们不难看出,英国从一个岛国变成欧洲强国,最终成为世界霸主,凭借的是它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制度文明,而这种文明一直引领着人类进步的潮流,吸引着世界各国争相效仿。

世界是各个国家的,一国或者局部组织不可能领导世界。可能暂时能支配世界,却终究在大潮中慢慢的衰弱消失。只有加强国家作平等互利才可以让世界共同发展,自己也在不断的合作中前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