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虎年新春初启,奇瑞集团海外出口亮出高分答卷:1月份出口辆,同比增长60.9%,创历史同期新高。数据出炉的前两天,奇瑞“全球车”OMODA5在芜湖下线:这是奇瑞第一款完全根据国际高端市场需求定义开发的车型,将于今年上半年在海外市场首发上市。
面对新冠疫情、“芯片荒”等来自大环境的重重挑战,为什么奇瑞海外出口出现“进击”式增长、连续19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为什么奇瑞能够赢得万海外消费者青睐、部分车型在一些海外市场的售价超过国内?
▲奇瑞产品在巴西市场。奇瑞集团供图。
答案,写在奇瑞多年来的精心布局中:以自主创新夯实“内家功底”、打造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通过战略转型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体系能力,为奇瑞在海外市场加快腾飞插上“双翅”。
“技术奇瑞”擦亮“中国制造”金字招牌
近日,“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公布,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继续排名第一,连续第8年位居百强榜首,奇瑞集团旗下共有6家子公司入榜百强名单,发明专利覆盖汽车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智能网联等多赛道多领域。
“再难不省研发,再忙不省培训”——诞生、成长于芜湖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之上的奇瑞,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持续擦亮“技术奇瑞”的金字招牌。截至目前,奇瑞已累计申请专利余件,累计授权余件,其中发明专利近1/3,位居汽车行业前列。在年“全国企业科技创新强”排名中,奇瑞汽车排名第21位。目前,奇瑞正筹建安徽省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计划建设多个专项原创实验室,打造奇瑞的“贝尔实验室”。
▲奇瑞雄狮科技V2X应用场景人机交互。
走出国门整整20年的奇瑞,始终把自主知识产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建立了包括北美、欧洲、上海等六大研发中心在内的“日不落”的全球研发体系,拥有全国最大、最先进的汽车工程中心;在美国、欧洲、日本、俄罗斯、巴西、智利等10余个海外国家和地区,累计申请国外专利多件。
▲奇瑞五度荣膺俄罗斯“最受欢迎中国汽车品牌”。奇瑞集团供图。
技术底气不仅让奇瑞的产品更加可靠,也让奇瑞有实力根据海外各国市场的不同环境、市场情况和消费者行为习惯等,“因地制宜”进行产品适应性开发。据介绍,奇瑞常年在巴西、沙特、俄罗斯等全球多个国家开展整车试验,测试内容覆盖极寒、极热等极端条件,能满足不同地区的全天候试验标准。
从年底第一辆奇瑞汽车正式走出国门,到20年后成为第一个年出口突破20万辆的中国乘用车品牌、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拥有万消费者,奇瑞依靠的就是自主创新,就是被当地消费者高度认可的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这种创新不仅让奇瑞赢得“全球热爱”,也让“中国制造”的名片在海外熠熠生辉。
体系创新打造海外市场核心竞争力
今年1月22日上午,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应邀为芜湖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作专题报告时总结认为,奇瑞25年来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通过战略转型,建立了与国际一流接轨的体系创新能力。
▲奇瑞巴西工厂生产场景。奇瑞集团供图。
体系和流程再造给奇瑞带来了什么?奇瑞通过建立研发、采购、制造、IT、质量、财务、风控与合规等九大运营体系,实现了企业经营“TQCDII指标”(T技术、Q质量、C成本、D交付、I投资、I客户价值创造)的显著提升。这意味着,奇瑞拥有了与国际一流同台竞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在最核心的研发体系方面,奇瑞实现了产品开发的“平台化、模块化和通用化”。一个平台可以衍生出多种车型,不同产品之间75%的零部件可以通用。一款新产品的开发周期缩短至18个月,投资成本降低了1/3,开发效率提高了一倍。
▲奇瑞“全球车”OMODA5首台车在芜湖下线。
2月8日上午,奇瑞“全球车”OMODA5在位于芜湖的总装二车间迎来首台车下线。从油泥模型冻结到首台车下线,OMODA5按奇瑞公司V字型正向开发体系,历经18个月精心打造,将全面满足包括中国、欧盟、澳洲、中南美、东南亚等在内的全球新车安全评价(NCAP)五星级最高标准,实现全球同一平台“四处开花”,体现了奇瑞“大研发”的新思路。OMODA5正式发布后,第一波将在俄罗斯、南非、智利等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上市销售,然后进一步出口至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新拓海外市场。
▲奇瑞海外用户参加车主活动。奇瑞集团供图。
“20年前,一扇门打开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开启了奇瑞汽车海外征程的无限可能。”尹同跃表示,广阔的海外市场对自主汽车品牌来说蕴藏着巨大的机会,中国企业家和自主品牌既要保持好奇心和好胜心,更要有耐心,海外市场的机会总是提供给有准备的人。
随着奇瑞智能网联超级一工厂的正式投产,技术、产品和品牌的全面提升,以及OMODA5、星途追风PHEV、捷途大圣等各品牌新产品的上市,奇瑞在年“创业25周年”之际,步入企业发展规模的新阶段,加快迈向下一个万辆的新里程。厚积薄发、行稳致远——未来,奇瑞将秉承初心,扎好技术之根,继续深耕全球化战略,在全球市场全面展现“中国制造”的创新实力。
▍记者:赵丹丹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