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诸大建学术笔记
)解放后建设生产性城市,上海城市建设的民生重点是改造工人阶层的居住条件。一方面,在沪东、沪南、沪西三大工业区外围建设号称二万户的工人新村。另一方面,改造分布在市区边缘地带的棚户区。对棚户简屋的改善改造,形成了上海最早的旧改小区,位于今上海火车站旁边的蕃瓜弄是其中的代表。
)国外看城市,我经常逛两个极端即贫民窟和富人区。我去过巴西里约、南非约堡和开普敦、印度孟买等世界上几个主要的贫民窟城市。有一次在南非访问半个月,有好几天时间专门与当地的学者一起到贫民窟考察。对照起来,感觉旧上海的蕃瓜弄情况比里约和约堡的贫民窟要糟得多。
)解放前的蕃瓜弄人称滚地龙,属于草棚中最低劣的一种。它用竹片做骨架形成一个半圆形,上面盖上破芦席、破麻包,一头用破物堵住当墙壁,另一头挂上破草帘或破布做门。滚地龙很矮小,人要爬着进出,里面是由稻草、芦席和破棉絮组成的地铺。一个滚地龙经常要挤上五六口人。
)其实,蕃瓜弄所在位置曾经是当年上海闸北的一块繁华地区。年沪宁铁路建成,人口在其南的姚家宅(今蕃瓜弄)地区聚集,这里建有致富里、锦裕里、如意里等石库门里弄,并有通河布厂、大中烛皂厂和许多商店。年八一三事件,日军轰炸闸北,姚家宅被夷为平地。后来这里衰落成了难民集聚地。
)上海解放后的棚户区改造是持续多年的行动,一直延续到文革以前的年。蕃瓜弄的改造,拆除棚户简屋2.69万平方米,建成砖混结构的五层楼房31幢,安置入住居民户计人。曾经的滚地龙,摇身一变成为建筑整齐、绿带环绕、生活方便的新型工人住宅区。
)蕃瓜弄的改造,拆迁户全部按户原地安置,不仅符合节约用地的原则,也达到了提高土地使用率的要求,为后来上海人口密度较高地区的旧区改造积累了经验。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来中国拍摄纪录片《中国》,蕃瓜弄的变迁是他最想拍摄的上海故事之一。
)棚户区的存在是城市空间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上海人的说法是上只角下只角的差异。其实从上只角到上只角是一个光谱,当中有许多程度不等的空间。如果旧上海租界的花园别墅代表上海城市空间最上只角的那一头,那么像蕃瓜龙那样的棚户区就是最下只角的那一头。
)大多数人认为城市贫民窟是一种负面的存在,但是我在哈佛访学期间曾经有过交谈的城市经济学家格拉泽却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表达了不一样的看法。他说,贫民窟虽然有健康、治安等严重问题,但是它还是给其中的老百姓带来了比农村好的生活和社会上升空间。
)出国到里约和约堡,发现参观贫民窟在那里是别有风味的旅游观光项目,游客很多。蕃瓜弄是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初改建保留了18间“滚地龙”,每年接受中小学生和国外友人参观,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拆除了,只是在围墙上画了一些蕃瓜弄变迁的图片作为替代。
)棚户区的改建常常采用一下子拆除、推倒重建的办法。但是在里约和约堡等城市,当地学者说对贫民窟的改造是细水长流渐进进行。一次在不破坏原有空间肌理的基础上改善一部分,把时间拉长分阶段持续这样做,整个贫民窟既可以实现生活条件现代化,又可以保存原来的空间肌理和文化。
(绿会融媒获授权转载)
(注: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争鸣,对话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