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过去的三年中,整个人类世界被笼罩在新冠病毒的阴影之下。毫不夸张地说,这种细微到连光学显微镜都不可见的病毒,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
具体到中国,新冠对中国社会导致了哪些直接伤害?产生了哪些间接影响?
新冠如何造成人群之间的撕裂以及对抗?
这些极为复杂、深刻的社会问题,都不是本文所能讨论的,甚至要到多年以后,经过不断的反思、沉淀,我们才可能找到若干答案。
本文尽可能从客观、理性的角度,梳理过去一年时间,自奥密克戎诞生以来,以中国为主线,在疫情起伏、公共卫生政策、科研发现等方面的大事件。
正文
奥密克戎被发现
年11月9日,一种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B.1.1.在南非被检测到;11月24日,南非首次向世卫组织报告了B.1.1.变体;11月26日,世卫组织将其命名为奥密克戎(英文名:Omicron)[1]
奥密克戎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报告中,世卫组织将奥密克戎定义为VariantofConcern,即“关切变异株”,简称VOC。
VOC是目前病毒监测系统中最高级别、最危险的变异株;在奥密克戎之前定义的VOC包括Alpha(阿尔法)、Beta(贝塔)、Gamma(伽马),以及危害巨大的Delta(德尔塔)。
在接下来一年多时间里,奥密克戎给人类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印证了世卫组织的判断。
中国香港首次发现奥密克戎
年11月24日,中国香港检测出第一例奥密克戎携带者,成为继南非和博茨瓦纳之外,最早发现奥密克戎病例的国家或地区之一。[2]
张文宏医生首谈奥密克戎
年11月28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在微博首次谈到奥密克戎。
张文宏医生认为,奥密克戎对中国目前还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中国目前的快速响应与动态清零策略是可以应对各种类型的新冠变种的。[3]
全球首篇关于奥密克戎的研究论文发表
年12月1日,南非Stellenbosch大学的JulietR.C.Pulliam等在bioRxiv发表了题为“IncreasedriskofSARS-CoV-2reinfectionassociatedwithemergenceoftheOmicronvariantinSouthAfrica”的论文。这是第一篇关于奥密克戎的研究论文。
研究指出,奥密克戎增加了重复感染的风险,且免疫逃逸能力更强。[4]
钟南山谈奥密克戎:坚持动态清零,无需害怕
年12月4日,在第二届大湾区(深圳)疫苗峰会主论坛院士对话中,钟南山院士就疫苗研发和恢复生活常态化发表讲话。
对于引起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