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山区北京中科医院温情相伴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213655.html在包括美国农产品在内的多种美国商品不断失去全球大客户的过程中,全球多国商家都在纷纷争取获得更多市场份额。比如,俄经发部长奥列什金数曾表示,俄愿用本国产品替代美国商品为市场带来的空白。对俄来说,这意味着在这些商品领域将不会存在美国的竞争,俄要尽全力挤进这些市场。无独有偶,印度的商品也欲替代美国商品此前的份额。事情的最新进展是,俄罗斯卫星通讯社6月17日援引印度《经济时报》报道,印度确定了种可取代美国对中国市场出口的商品,印方认为,印度这些商品相对美国商品而言,更具有价格优势。其中包括柴油发动机、X射线管、铜矿石、花岗岩、化学品等。该报指出,目前中国对印度同类产品征收的进口关税仅为2%至7%。值得注意的是,近日由于美国停止了对印度的普惠制待遇,因此印度对29种美国商品加征关税作为反制。上述迹象表明,印度或正在离与美国经贸和美元经济体系渐行渐远,转而印度或正在加大与中国、俄罗斯等市场的合作。显然,这也是全球经贸格局正发生潜移默化改变的注脚,并佐证了美国商家损失的或已从此前的石油、天然气、农产品范畴扩散到了多种商品领域。事实上,中俄印加强经贸合作具有顺理成章的优势,仅从货币一项的前景就可以说明问题。英国央行行长马克.卡尼数周前表示,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活动中的份额现在为60%,但其在全球金融资产中的份额却落后于约三分之一。目前国际贸易的一半以美元计价,但随着经贸的转变,实际和金融之间的脱节可能会减少,并且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其他储备货币。卡尼称,首先,我预计这些将是现有的货币,例如人民币。“中国提供人民币计价的绕过传统美元事件的选择,例如原油人民币期货。”的确,我们从中俄印三国经贸间人民币的使用概率和本币化经贸的趋势就可以说明问题。例如,俄《消息报》不久前报道,中国、俄罗斯、印度等金砖五国开启了新的名为BRICSPay支付系统。而俄央行已经证实,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五国正为打破美元黄金权,建立东方的货币黄金交易系统和和东方的黄金定价权基准而进行布局。也就是说,无论在绕开美元主导的支付系统,还是打破美元黄金权方面,中俄印的相关货币目标是同一方向的。与此同时,俄罗斯与印度还正在加大增加人民币的使用概率。比如,俄央行增持人民币的速度在今年稍早前已达到14倍。而印度报纸《Mint》数周前报道称,印度正研究同中国在双边贸易中采用人民币与卢比结算的计划。另据俄媒近日报道,哈尔滨银行与俄罗斯农业银行及开放金融集团银行已分别签署《现钞跨境调运合作协议》。继俄亚太银行数月前向中国的哈尔滨银行空运万元卢布现金后,截至目前,哈尔滨银行已实现对俄跨境调运人民币现钞10笔,累计金额1.55亿元。这意味着,中俄在现钞领域的合作力度正不断加大,这也开启了去美元化现金模式的新风向。也为中俄商家在经贸中规避掉美元利差,实现利润最大化提供了货币前提。分析认为,未来,随着印度与中俄经贸或不断加大,在非美元货币支付系统基础上,不排除印度也参照与中俄现钞合作的方式,用此方法对冲美元风险。实际上,这一分析并非空穴来风,这一点,从印度央行正在与中俄央行采取相似增加布局实物黄金,减持美债的方法上就可以说明问题。我们知道,俄央行黄金储备已达到.3吨,成为全球最大的黄金买家。俄央行的美元储备已降至历史低点,而作为曾经的美债前十大海外持有者,俄目前持有美债量仅为7年前的8%,抛售量高达92%。俄媒称,俄央行或也正在向持有美债为零而倒计时。与此同时,中国央行5月末黄金储备万盎司,为连续第6个月黄金储备升高。而作为美债依然最大的海外持有者,截至今年3月,中国(内地)所持美债环比大幅减少亿美元,降至1.万亿美元,为年5月以来(22个月以来)新低。或正是在中俄连续增持黄金大幅减持美债情况之下,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印度央行一季度增持了12.吨黄金至.吨。目前,印度央行的黄金储备量已挤进全球前10。此外,印度央行在去年3月至10月间,累计减持了亿美元美债,减比高达近12%。尽管在个别月份略有增持,但从印度央行大力布局黄金的趋势来看,印度减持美债或还将持续。显然,印度在经贸与货币上,都进行着与中俄类似的非美元化布局,并向人民币及中俄经贸靠近。而作为拥有庞大消费群体的经济体,印度的经济和货币转换无疑或正在成为全球经贸和货币格局的一个缩影。这更加说明,全球资金、商品和技术或将进一步东移。值得注意的是,在印度人的眼中,不但中国市场具有无限商机,中国制造也是精良、优质和不可替代的代名词。《印度斯坦时报》曾援引印度一家在线调查机构的报告显示,在一项针对名印度消费者的调查中,有83%的印度消费者表示,高度依赖中国制造。例如,一季度中国品牌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拿下66%的创纪录份额。而在印度教的重大节日期间,市场上销售的诸如灯具、熏香、烟花、神像等相关产品几乎都是产自中国。有印度人称,“我们已经无法忍受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