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电牵班毕业生谢光明近日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受访者供图
从“门外汉”到“火车医生”,46岁的谢光明用一颗匠心逐步实现了“大国工匠”梦。他是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电牵班毕业生,也是学校升格高职后的第一届高职毕业生,目前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机车事业部担任铁路机车电气装修工。
近年来,他连续六年获中车株机公司技术攻关一等奖,先后获得中国中车“高铁工匠”、“中国中车资深技能专家”等荣誉称号。近日,谢光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要有真本事,须下苦功夫
年,16岁的谢光明进入株洲电力机车工厂技工学校学习,那会6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40%的时间下到株洲电力机车工厂相应岗位跟师傅一对一学习,完成学校下发的技能学习目标。3年后,谢光明从技校毕业,进入工厂成为一名机床工。工作期间,谢光明发现现有的理论基础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年7月,经过招生考试,他顺利考入了铁道部工业职工大学(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前身)进行脱产学习,走进了“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专业的课堂。“在工厂里遇到的难题,我都会带到课堂上请教老师,直到弄懂为止……”
在校学习期间,谢光明还报名参加了株洲电力机车工厂技术比武,没想到一举夺得第一名,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技术能手”的称号。那一年,谢光明只有25岁,能在一个近万人的大厂拿冠军,“这更加坚定了我走技术人才之路的决心。”
“笨办法”快速提升技能,成为机车“全科医生”
年毕业后,谢光明进入了交车车间,成为了一名半路出家的机车电工。他很勤奋,也很喜欢钻研,他每天都拿个小本子,把所有的部件画下来,反复记,不懂的地方粘着师父问。这种方法看起来“笨”,但实际很有效果。很快,他就可以默写画出车里大大小小的设备,熟练掌握了各种类型机车的工作及原理。工作之余,谢光明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提升技能上,通过不懈努力,他考取了机车电工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从一名调试“菜鸟”变成一位能处理各种机车“疑难杂症”的“全科医生”。
厂里每检测一台机车需要做28个工序、多项性能测试、一万多根线路的检查,容不得半点马虎,否则,机车就不能正常使用。面对这个严重耗费人力物力的问题,谢光明在心里琢磨,是否能找到一个更有效的办法来解决呢?于是,他开始翻阅大量专业资料,专门设计了一个检测仪。只要指示灯一亮,就能知道线路是否有故障。这个检测仪火柴盒大,成本低,便于携带,成为班组解决线路故障的“神器”。
为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瓶颈,谢光明带领团队持续攻关,解决了大量的难题,连续6年都获得公司技术攻关一等奖,主持或参与技术攻关10余项,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工时余小时,还降低成本余万元;发明的先进操作法在中国中车集团的城轨、磁悬浮、新能源等产业得到推广运用,还有4项发明正在申请专利。
做一件事就要做好,做到极致
“我始终有这样一个理念,做一件事就要做好,做到极致,我就是要把我们制造的机车做成艺术品,做到完美无缺。”谢光明认为只有匠心之作,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在出口南非电力机车启动试制前,谢光明了解到这批车是中车株机公司打入南非市场的敲门砖,试制下线只有短短半个月,生产压力巨大。于是他主动请缨:“我来扛,我带队负责。”可是,南非机车采取直流、交流双模式供电,与国内机车截然不同。这种双流模式在中国铁路机车制造领域尚属首创,谢光明团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住”在车上。
他们严谨细致地完成了近千组数据的测试和多项功能检查,攻克机车“自动通过分制区”、“隧道模式”等难关,如期完美下线。当南非客人看到身披中国红、肩镶南非国旗的车辆惊艳亮相时,都竖起了大拇指说:“中国工人了不起,中国制造很厉害!”在这一刻,谢光明认为所有的辛苦和遗憾都值得。
为了提高团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谢光明经常将工作中摸索出来的先进方法以论文或幻灯片的方式发表供大家学习。他还将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经典故障、难题收集起来,在解决问题后认真总结分析原因,还原故障现象,总结提炼经验,编著了一本“机车调试案例集”,里面介绍了数百个问题。这不仅成为机车调试的“武功秘籍”,也成为大家提高技能的教科书。他还编著出版了26万余字的公司内部培训教材第九分册《机车电工》,编制了《HXD1电力机车操作技能培训教材》等,广受好评。
■记者黄京通讯员袁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