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奎罗志恒
年下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显著增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此形势下,稳增长诉求上升。展望年,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经济的稳定增长,量的合理增长为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稳增长依然具有必要性。笔者认为,需按照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先立后破的思路和节奏,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促进新增长动能不断壮大,以精准有效的政策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高质量发展需要量的合理增长作保障
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但高质量发展不意味着不要增长,需要量的合理增长保驾护航。
量的合理增长可以确保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从经济发展能力和条件看,我国经济有希望、有潜力保持长期平稳发展,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以此推算,—年我国实际GDP年均增速至少要达到4.8%左右。结合央行估算,“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增速在5%—5.7%之间,因此需要政策发力,保证经济与潜在增速匹配。
量的合理增长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基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加速从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转换,国际经验看,这一过程需要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来支撑,进而保障科研投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数据显示,创新能力排在前10位的国家,人均GDP平均约为5.4万美元,我国目前人均GDP水平仅为这一平均值的20%多一点,可见经济增长依然至关重要。
量的合理增长是防范风险的根本。就企业部门而言,一旦经济失速下滑,中小企业将首当其冲面临损失,进而降低经济运行效率,同时加剧负债主体偿债压力引发金融风险。就地方政府而言,无论存量债务的滚续,还是隐性债务的化解,都需要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基层财力更与经济增长密不可分。就居民部门而言,经济大幅下行将冲击中低收入群体,恶化收入结构,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将大受影响。由此可知,量的合理增长事关经济运行全局,没有量的保障,高质量发展无从谈起。
量的合理增长遇到三重挑战
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明显回落,三季度GDP两年平均同比增速4.9%,低于二季度的5.5%。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量的合理增长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挑战。
消费复苏缓慢,房地产势大力沉、持续下滑,基建持续低迷,出口高位回落共同导致需求收缩。一是疫情反复扰动对消费复苏产生持续压力。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月两年平均同比增速的中位数为4%,显著低于年的8%。其中餐饮、旅游为代表的接触性、聚集性消费受冲击最大,餐饮收入两年平均增速始终在0附近徘徊。同时,收入分化依然显著,限制了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二是受“三道红线”、贷款集中度管理、土地“两集中”等政策影响,房企资金链紧张,风险事件频发,房地产市场显著降温。10月当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5.4%,两年平均3.3%,连续6个月下滑。虽然政策已边际放松,但房地产势大力沉,短期内仍将延续下滑趋势,拖累GDP增长。三是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专项债发行进度偏慢、隐性债务监管趋严,叠加优质项目缺乏的原因,导致基建持续低迷。1—10月基建投资两年平均增速仅1.9%。四是出口高位回落压力较大。海外经济复苏动能趋缓、主要经济体宽松政策退潮、产业链修复削弱供给替代效果等多方因素对出口产生下行压力。
“双碳”政策、能耗双控、限电限产以及全球供应链摩擦引致供给冲击。一方面,部分地方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时将中长期目标执行短期化,对高耗能产业采取“一刀切”行为,叠加近年来环保和安监持续趋严,导致能源品供给不足,尤其是缺煤现象严重。年8月以来,动力煤价格飙升,10月中旬一度突破元/吨,是年同期的4倍。另一方面,受中澳关系和蒙古国疫情等的限制,能源品进口阻滞,强化了供给短缺问题。受此影响,年PPI同比单边上扬,10月高达13.5%,经济呈现类滞胀特征。高企的上游价格限制了企业生产经营,拖累经济下行。三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1%,较二季度下降1.3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上游价格上涨严重挤压了中下游和中小企业利润,降低了经济效率,对经济发展全局产生不利影响。
疫情反复、政策整顿导致微观主体行为趋于避险化,经济预期转弱。一是变异毒株导致经济不确定性再度提升,为全球经济复苏蒙上阴影。11月底,南非公布新的变异毒株奥密克戎(Omicron),不到一天世卫组织就将其列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