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伊姐本人最新动态、参与线下活动
你如此特别,我又怎会失望
每天上午9:30,伊姐在这等你
文
伊姐(周桂伊)叶子姚
最近看了一档节目《夸就对了》,里面邓亚萍谈对儿子的教育,让我有触动。
邓亚萍儿子林瀚铭9岁开始打乒乓球,去年14岁拿到了北京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冠军。
作为乒乓球冠军的儿子,论打球,林瀚铭的出发并不早。
邓亚萍说,因为儿子最喜欢的不是乒乓球,而是篮球。但是,从专业角度来说,基因大概率决定了儿子不会长太高,身高没有优势,打篮球想出成绩太过艰难。
在儿子快要9岁时,邓亚萍告诉他,你得做出决定了,9岁以后,打什么球都晚了,基本只能当观众了。
为了“考学”,儿子最后还是选择了打乒乓球。
虽然儿子做了决定,但邓亚萍并没有松懈,她清晰地判断出,打乒乓球,儿子也不适合走职业道路。
一方面,儿子太佛系,心理状态不适合当运动员。没有哪个在赛场出成绩的运动员是佛系型的。
另一方面,职业道路太难,且没有退路。邓亚萍自小就在训练队摸爬滚打,一路从省队,打到全国冠军,世界冠军,旁人眼中的“大魔王”背后付出多少,只有自己最清楚。
她说,体育职业是没有退路的,只有死磕。
所以,让儿子打乒乓球,全家目标很明确:儿子能以特长生身份考进理想学校。儿子也直言,喜欢乒乓球,但主要是能帮自己考学。
为此,他也愿意接受母亲的指导和安排。比如寒假也要接受集训,大年三十要一个人在训练队度过。
邓亚萍说,因为竞争激烈,儿子想去的学校前一年乒乓球特招生名额只有一个。
既是母亲,又像教练。邓亚萍对儿子的要求,是严厉的,她说目前只有两件事最重要,一是学习,二是打球。
就算看到儿子和同学打篮球打得不错,她也会笑着说:“这状态用在打乒乓球上早出来了!”
然而,就在儿子终于走上“正轨”的时候,又出了一件让她措手不及的事儿——儿子兴趣转移到了电竞。
跟所有当代青少年一样,儿子很喜欢游戏。在去参加乒乓球比赛的路上,儿子都能抽空拿手机打一场。在一场比赛里,他不仅上了王者,还拿到了北京市第一孙尚香。
儿子萌发了想做电竞主播的想法,邓亚萍没有制止,反而做了一件事——
跑去全国最有名的两家顶级电竞俱乐部亲自了解情况,以专业态度分析他们是如何训练,如何作息,如何选拔。
虽然在综艺里只是寥寥几句带过,但我后来查资料发现,邓亚萍为了儿子去了解电竞行业,她是认真的。
她了解的程度之深,甚至可以支撑她在全球电竞运动领袖峰会做嘉宾,发表了完整的演讲——《国际赛场中见中国竞技精神》。
她表示,传统体育与电子竞技两者同样是竞技体育,在赛场上选手都要拿出百分之二百的气势,来展示自己的天赋和个性。因为体育和电竞,是不需要翻译的国际化语言。
但在比赛规则的公正性和国际公信力上,电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她以奥运冠军身份,由衷提出希望——希望中国电竞也可以像乒乓球一样,向国际展示中国选手的竞技精神。
什么叫作认知差?
这就是真实的认知差,它是由父母自身的眼界、底气、经历、价值观和思维逻辑决定的。
有意思的是,她准备让儿子放手一搏的时候,儿子退缩了——“原来电竞选手一天要训练十二小时,比练乒乓球累多了。”
在节目的最后,邓亚萍儿子林瀚铭说,感谢妈妈,不仅仅因为妈妈身上的荣耀和标签。
因为在他比赛输球,自己没有自信的时候,妈妈依然鼓励他,帮他总结这场比赛输在哪,这是他以后非常需要的东西。
最近热播剧《小舍得》,讲教育内卷和父母焦虑。
里面蒋欣饰演的“鸡娃”妈田雨岚,一心只为孩子考上全市最好的初中。
为了这个目标,她可以忍辱当众给老师赔礼道歉,可以拉下脸面四处求人,甚至可以容忍老师在课堂辱骂儿子,只要老师能帮孩子提升成绩。
她切割掉孩子所有业余时间,禁止与学习无关的课外爱好。
儿子子悠爱踢足球,她不让踢;喜欢研究各种生物,观察喂养蜗牛,她也不让,认为这些东西无用。
子悠只能把蜗牛拿到学校偷着喂养,同学们都觉得子悠很厉害,懂得好多生物知识。
可田雨岚得知同学们夸儿子后,不是开心欣慰,而是气到慌张。
她只看到奥数成绩可以帮孩子进好学校,却看不到一个十几岁孩子对生物的热爱和天赋,也许会让他有机会在另一个赛道拥有一席之地。
(剧中有一个桥段虽然残忍,但很现实,田雨岚质问数学金牌班老师对孩子的教学,老师直言,数学是逻辑思维,是天生的。承认吧,你儿子就是没有天赋。米桃(剧中学霸)考分,是因为卷面只有分,你儿子考94分,是你们家长从他一上小学就各种补课硬逼上来的。为了眼前利益和成绩,逼孩子把短板拉长;却忽视孩子的长板,说到底是父母的短视。)
我曾经写过一篇很老的文章,那些相信“快乐就好”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后来是否快乐?我从来都不是反对家长在孩子教育上下功夫,但我觉得,功夫怎么下,下在哪儿,才是父母真正的功课。
邓亚萍为什么可以对儿子有那么高的接纳度?
首先跟她的身份,拥有的资源和底气,息息相关,对任何一个体育特长生来说,妈妈是世界冠军当然是不可复制的加分项;以及,家庭拥有的物质条件,可以允许孩子多次试错。
同时,可以看到电竞是未来的竞技趋势,跟她作为世界冠军的眼界,对体育的理解,屡屡成为文化大使的高度息息相关——人很难相信自己从没见过的东西。
所以,一个很残酷的现实,不要总跟孩子说,别输在起跑线上,因为孩子的起跑线说到底只有一条,那就是父母本身。
鸡娃不如自鸡。
也许有人说,现实的局限并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尽,甚至包含很强的运气成分,但肯定的一点是:不是每个妈妈都有邓亚萍这样的眼界和决断力,普通家庭和普通妈妈,依然是多数。
我觉得,那就学会相信、尊重,把自己的位置,在孩子面前放得低一点,再低一点。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妈妈梅耶·马斯克,人生经历算得上传奇,也可以说坎坷。
她出生南非,15岁当模特,21岁拿下国家选美冠军。22岁结婚却陷入痛苦,遭遇丈夫出轨、家暴,31岁离婚,成为单身妈妈,独立抚养三个孩子,生活颠沛流离。
那个时候,她的资源只能让三个孩子果腹,根本谈不上有余地去思考和执行教育,但她却做到了教育里最真诚的一件事:相信,尊重。
马斯克从小就表现出了对电子产品的兴趣。10岁那年,母亲就给三个孩子买了一台CommodoreVIC-20电脑。12岁时,马斯克迷上了这台电脑,废寝忘食。
最后他使用当时流行的Basic编程语言编写了一个视频游戏,后来被一家杂志以美元价格买走。
如果那个时候,马斯克母亲去打压他,告诉孩子,不走正规教育无法成才,不上牛校就更加阶级落败,大概就不会有后来28岁的亿万富翁,和生产火箭飞往外太空的创业者。
(后来马斯克创立了Zip2、Paypal,他遇到过很多选择,做太空研究、太阳能还是电动汽车等等,每个选择不尽相同,但共同的是:没有听从母亲的建议。)
这个案例也许离我们太远了,还讲一对感动过我的父母,腾讯前副总裁吴军的父母。
吴军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于年获得了美国约翰普金斯大学的博士学位,是当前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
吴军的弟弟吴子宁也是清华毕业,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工作后的十几年中,获得了多项美国发明专利。
他们的父母是山区的农民,因为家境问题,没有接受很多教育。
多年后,被问到如何完成自己两个儿子的精英教育之路时,吴军回答:
在他的印象里,父母晚上从不应酬,也不看什么电视,总是在学习自己专业的东西,希望更近一步。现在,吴军的妈妈快80岁了,依然每天坚持学习。
不管他们成绩如何,父母总说,没关系,继续努力。妈妈看不懂他们的题目,他们熬夜复习的时候,她总纳着鞋底,静静陪伴哥俩做完作业。
我忘记什么时候看到这个报道了,但吴军描述的那个温暖的画面,一直留在我的脑海。
让她们的儿子成功的,不是她们本身是精英,她们做了什么,而恰恰是,她们尽力过好自己的人生,感染着孩子,同时,给予孩子信任、尊重、祝福。
很多父母自己的人生其实不尽如人意,会用想象中的人生去指导孩子,不是孩子的诉求,只是他们自己的安慰。
邓亚萍最感动我的,并不是她的财富和资源,而是一个在自己领域取得极高成就的妈妈,不自大,不自恋,没有用身上的母权和标签去压制孩子,反而更加谦逊,愿意为了孩子的愿景,放下身段,躬身入局。
她顺着孩子的眼光看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陪伴孩子,去接纳以孩子为圆心的新世界。
这样的孩子,就算不能上藤校,不能成为第一名,拥有那么强大的支撑和爱,未来怎么会差呢?再差他都知道,他的心有归处,他永远有家可以回啊。
这些年,教育内卷、教育焦虑话题不断。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甚至分出不同派别,鸡娃的,放养的,参与教育军备竞赛的,佛系静待花开的。
所有教育最后归根结底,都是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父母的传承,成为她们的进阶复印件。
总想着去修改复本没有价值,不断完善母本才艰难,但这也是最有效的,唯一有价值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