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兴最大问题绝不是研发投入与外资

白癜风可以完全治好吗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50404/4603724.html

科兴最大问题绝不是“研发投入”与“外资”

来源:药智网/头孢

自上周科兴控股公布了财务数据开始,这几天以来,关于科兴低研发、高净利率已经外资控股的问题就频繁出现在市场上。

但是亦彼也,彼亦是非,且不论科兴研发投入、外资问题是否真实存在,但就算存在,也绝不是科兴目前最大的问题。

研发投入真的低吗?

4月29日,科兴控股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年年报,数据显示,科兴年销售额为.75亿美元(约合.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净利润为84.61亿美元(约合.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销售额增长主要来自新冠疫苗。

不可否认,如此大的业绩涨幅确实少有,其利润总值虽不比辉瑞等国际大药企,但也是国内新冠领域数一数二的头部企业,甚至超过了被誉为“疫情”最大赢家的“新冠检测试剂”。

但科兴营收、利润高增长被庆贺的同时,关于其公布的利润率、研发投入以及股权结构却也迎来了诸多质疑。以研发投入为例,不少人认为为科兴带来如此大利润的新冠疫苗,却并没有想象中新药的耗时、耗钱。年科兴整体研发费用只有1.55亿美元(约10.24亿元),占营收比例不足1%。且还是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与新冠疫苗的总和。

初看数据,似乎上述内容似乎的确存在某些问题,但通过横向对比国内其他新冠疫苗生产商的相关研发投入与营收占比,并根据各自在研管线,推算出年新冠疫苗期间研发投入,却发现几家企业相关数据并不存在较大差距。

以康希诺为例,其年研发投入共计9.05亿元,在研管线内包括新冠疫苗、三价肺炎疫苗内9个主要项目,其中新冠疫苗期间研发费用为6.17亿元,总体上与科兴新冠疫苗的研发投入颇为相近,甚至科兴新冠疫苗研发投入或许还是三家企业中最大。

那么为什么科兴明显正常情况的营收,却被人拿着说事啦?其主要的原因或许源于科兴新冠疫苗营收上与其他几家企业之间拉开的差距,才导致研发投入占比营收比例显得如此夸张。

分析下来,其实科兴研发投入实属正常,要怪就怪它卖的比别人好太多了。

外资背景也并非独一份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科兴新冠疫苗主体“科兴控股”实则是外资企业的言论愈发多了起来。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科兴控股的注册地位于加勒比海的安提瓜岛,前十股东中除尹卫东持股11.07%以外,第一大股东是赛富亚洲基金、第三大股东是永恩资本、第四大股东是维梧资本、第五大股东是第一环球基本合伙有限公司等多家股东均为外资。

年2月5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科兴中维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注册申请,其申请通知为《外资项目备案通知书》,标注了科兴中维是“外商独资企业”。

同时,有消息称疫情之初,科兴中维设立的目的本来仅作为医药研发企业,但随着新冠疫情爆发,科兴中维通过变更经营范围,将新冠疫苗车间建设项目建设主体由北京科兴变更为科兴中维等方式,使科兴中维变成与北京科兴经营范围基本一致的集人用疫苗科研、生产、销售于一身的医药企业,以获取新冠疫苗销售利润。

以至于科兴新冠疫苗上市之后,申请方仅为科兴中维,北京科兴被完全排除在外。被誉为国产疫苗除了是在国内生产,主体、利润等绝大部分都不属于国产。

参考腾讯的股权结构,其最大的股东南非MIH南非报业集团同样为外资企业,照理说腾讯营收的绝大部分也应该流向的是南非报业集团的口袋,为何却并没有人认为腾讯是外资企业?

个人认为,之所以如今会有如此多人拿着科兴控股、科兴中维的股权结构说事,或许一方面是由于科兴新冠疫苗免费接种与高营收对比下,医保基因的大量流入海外的不平衡。二者或许也有害怕科兴控股之类的外资控股过高的企业,挂着国产企业的招牌享受着国产企业的福利。

而在上述两个问题之上,其实科兴还有更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

何以为继,才是科兴最大的问题

尽管新冠病毒如今仍是变种不断,而且国内疫情不断反复,但国内在经历大范围疫苗接种后,仍不见明显阻断疫情传播的作用,疫苗这门生意目前已经不再是好不好的问题,已经转变成为有不有的问题了。

另一方面,截止到年2月,中国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底已超过87%。排除部分未满足接种要求的人员,其余部分基本都已接种完毕,新冠疫苗的未来市场空间更是堪忧。至于加强针,随着获批疫苗品种的增多,加之如瑞科生物、沃森生物、复星医药、丽珠集团、三叶草生物在内多家公司不同路径的新冠疫苗研究进度推进,科兴生物也基本在其中占不到太大的好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科兴生物很难凭借其新冠疫苗在年占得优势,反而是新冠口服药或许会在未来代替疫苗成为主角,而恰恰科兴在这方面并非有布局。

如此一来,科兴今年的营收业绩相较去年大概率将出现断崖式下跌,阶段性红利、非经常性收益所带来的后遗症也将逐步凸显。手握大量现金的科兴,如今最迫切的任务或许更应该是通过并购新管线、自研管线,加强核心竞争力,创出一个经常性收益的重磅产品。

千亿的新冠传奇注定无法复制,考虑“科兴后路”迫在眉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