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给大家介绍的这部电影,改编自上世纪末一件影响南非死刑废除的重大事件。
还记得15年《烈日灼心》上映时,很多观众都对影片尾声处邓超被执行死刑的一幕印象深刻。
也是那个时候很多人才知道,执行死刑的方式已经由枪决改为了相对更人性的针剂注射。
这是因为枪决很容易出现偏差,导致罪犯无法被“一击毙命”。
而且大部分人都很在意人死后是否能留一个全尸,但枪决会一定程度上破坏罪犯的面部。
所以近些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枪决被针剂注射代替。
这些改变说明了什么?
说明文明社会认为:
罪犯也是需要被人道主义对待的。
这也是当今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取消死刑的原因。
有人认为:
罪犯也是有生命权的,而且再完善的刑事侦查机构也无法绝对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这时候被冤死的人的生命是不可逆的,代价太大且无法挽回。
也有人认为:
那些极端案例的极端罪犯,他们在屠杀他人时的行为是极其不人道的,这时候让他们享受人道主义对待,对惨死的人是一种不公平。
但是,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已经取消死刑的国家高达70%以上。
只有少数像美国、我国和日本等国家还在保留着死刑。
说实话,这个数字让我震惊。
因为面对那些作案手段惨无人道的罪犯,我依然觉得他们有必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生命代价。
对极端案例来说,比起取消死刑,我想还是罪刑得当更好一些。
但今天,我们不讨论死刑犯。
人们常常以为死刑法只和罪犯和受害者有关。
却常常忘记了另一个同样重要、同样和死刑法息息相关的人群:
死刑执行人。
如果只是把他们的工作简单的解释为:他们需要经常面对死亡。
那恐怕是我们还不够了解这项工作,看低了他们所要承受的伤害。
可惜残酷的真相是:他们不止要经常面对死亡,而且面对的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的死亡。
而且这个人的死还是由自己亲自动手的。
也就是说,他们的角色其实是叫作:
《牧人与屠夫》
发现问题了吗?
如果只是单纯的死刑执行人,那他们只是普通的屠夫。
然而屠夫是不会为了被屠宰的生命而感到悲伤的。
所以更可怕的是,你先当了牧人:喂养罪犯、照顾罪犯,甚至为他们诵经。
这期间你无法避免地会和这些罪犯建立关系,而后再亲手把这个你已经建立了关系的人送上刑场。
《牧人与屠夫》的故事,发生在年南非的一个雨夜。
一名叫里昂的19岁白人少年,开着车把另一辆面包车堵到了采石场下。
然后他下车,开枪射杀了从面包车上走下来的7个黑人足球俱乐部的人。
事后他把这七具尸体整齐排列好放在一边,如同在整理7个玩具,动作规律娴熟,相当训练有素。
这看起来像什么?
像连环杀人案的惯犯。
一个白人杀了7个黑人,而且处理尸体的手法相当规整大胆。
不是极端种族主义者,就是变态杀手。
但调查事实却与之相悖。
警方发现里昂并没有什么前科,相反的,他还上过正规学校,成绩不错,是个虔诚教徒,还有妻子和女儿。
与那七个黑人更是素未谋面,从无过节。
那么他的作案动机到底是什么呢?
律师约翰受命为里昂辩护,但当他询问里昂为什么要开枪射杀那7个黑人时,
里昂却始终对案件缄默不言,甚至声称已经忘了当时发生过什么。
但是很快,约翰就发现事有蹊跷。
检查里昂的身份时,约翰发现里昂是一名狱警。
而且案发当天,里昂正做完掩埋死刑犯的工作,从墓地回来。
资料显示他参与了当天被掩埋的几个罪犯的死刑执行过程,而且负责“处理他们”。
这让约翰很快联想到里昂的心理问题。
最典型的例子是:
那些从战场上回来的士兵,少数人会在一次创伤经历后精神崩溃。
但若长期暴露在创伤经历之中,只有少数人可以避免崩溃。
随后约翰想办法从监狱署拿到了里昂的工作资料。
发现里昂是17岁时为了避免上战场而进入监狱当狱警的,他在监狱工作了两年,是日常负责执行死刑的狱警之一。
期间他参与了几乎全部的死刑执行任务。
以及一个最骇人的数字是:去年此监狱被执行死刑的罪犯高达人,打破历年记录。
而里昂,参与了这人的全部处决。
什么意思?
每平均2天,里昂就要亲手杀死一个人。
而且在年的南非,死刑的执行方法是:绞刑。
里昂的工作内容就是:负责押解死刑犯到行刑室,然后给他们套上白色头套,用绳子把罪犯的脖子拴好。
这时候只要脚下的地板门一打开,里昂一放手,这项“杀人工作”就完成了。
从发展的历史来看,南非的死刑历史大致经历了死刑滥用时期、死刑限制时期和死刑废除3个阶段。
很不幸的,里昂处在一个不太好的阶段。
短短两年,里昂参与了太多人的死亡。
而且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已经和里昂建立了人际关系的人。
他们会叫里昂为他们读圣经、讲故事。
同时里昂还要负责为他们量身高,称体重,引导他们在监狱的生活。
以及,为他们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用的绳子。
因为绳子的尺寸会影响行刑的完成度,以及他们死前受折磨的时间。
有时候,里昂甚至还会护送来探监的罪犯家人去停车场。
喂养、照顾、屠宰、清洗尸体、抛尸、掩埋。
每一个参与执行死刑的狱警,都经历了这个完整的“犯罪过程”,里昂也不例外。
在当狱警的两年里,里昂的性格和生活都在慢慢发生着变化,
他每天游走于牧人与屠夫的角色转换之间,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越来越敏感易怒。
甚至敏感到了在那群黑人从面包车上走下来的瞬间,他把面包车门打开的声音,听成了地板门打开的声音。
那一刻他掏出了枪。
因为地板门打开,代表着面前的人都得死。
这是合法且必须执行的工作。
当一个人把“杀死别人”当成了一种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时,这件事该有多可怕?
然而就是在那个死刑法还不够完善的年代里,还有数不清的狱警,承受着和里昂一样的精神创伤。
实不相瞒,我身边恰好就有一位实实在在的狱警朋友,《牧人与屠夫》让我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她。
幸运的是她并没有工作在一线,和犯人接触不多,但我一直记得她曾经告诉过我的一句话:
那些工作在一线的狱警,几乎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
这种心理问题的程度或深或浅,或许有的人真的因此生病了,也或许有的人还不至于因此而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做着一份不那么轻松的工作。
《牧人与屠夫》的原型案件对南非死刑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直到年曼德拉上台后,南非的死刑被彻底废除了。
记得《烈日灼心》的死刑片段引起大家讨论的时候,有网友科普过,现在的针剂注射采用的是“三管齐下”的方式,即有三个执行人,每个人都会推进自己手中的按钮,但他们自己不会知道是哪个按钮致使罪犯死亡的。
这个方法显然就是针对死刑执行人采取的人道主义措施。
说明随着死刑法的不断完善,这个“边缘”群体也在获得越来越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