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学联写作工作坊第二及第三期王士宇博士

王士宇博士带来“中外名记者研究”及“非虚构写作”两堂讲座

南非学联写作工作坊第二及第三期

本网记者宫晓龙

本网讯应南非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黄立志博士的邀请,年3月5日和6日,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士宇博士通过腾讯视频会议的形式,为在南中国学生学者在线讲授了《世界范围内的名记者研究》及《非虚构写作漫谈》两场讲座。两堂讲座均由南非中国学联副会长宫晓龙主持。在南学生学者共计50余人参与了两堂线上讲座。

《世界范围内的名记者研究》讲座报道

南非学联工作坊相关海报

3月5日,在《世界范围内的名记者研究》一讲中,王士宇博士首先详细介绍了记者职业的形成历史、主要类型、职责及修养。在谈到中外记者的差别时,王士宇强调,在西方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在中国记者被认为是“人民公仆”。作为一名记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人文关怀精神和身体素质。

王老师特别强调了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他以好的新闻照片及其社会影响为例,强调好的新闻图片固然重要,但不能为了拍摄好照片而对其他人造成伤害。如在某拍摄事件中,记者为了拍到民众被没有井盖的水井绊倒的意外场面而没有及时联系相关部门清除危险,最后导致了一位路人受伤,尽管拍摄了好的新闻图片,但违背了作为记者的职业道德。

在讲座中,王老师详细分享了三名中外记者的生活故事和职业生涯,包括世界第一女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罗伯特·卡帕和贺延光。随后,王老师还简要提到了海伦托马斯、本多胜一、邵飘萍、普利策、李普曼、玛丽科尔文、以及王克勤等中外名记者。

某拍摄事件引发对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讨论

《非虚构写作漫谈》讲座报道

南非学联工作坊相关海报

3月6日,王士宇博士为大家带来了《非虚构写作漫谈》讲座。他首先从非虚构写作的历史谈起。他说,非虚构写作在西方有很深远的历史渊源,从殖民时代开始,用文学来记录现实的情景就已经很普遍了。相较于常规新闻,非虚构写作更强调文学性,且更易于通过具体经验的传递与主流文化形成张力。王老师认为,从广义的角度谈,只要没有虚构成分的新闻写作,都可以算作非虚构写作。

在国内,《南方周末》特稿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媒体文本创新的一个有价值案例。当下新技术和可视化带来了文学新闻的数字化复兴,并在近五六年,在国内引了人们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