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被称为“世纪球王”的阿根廷足球传奇迭戈·马拉多纳猝然离世,终年60岁。马拉多纳的人生因足球改变,之后被酒精与毒品吞噬。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足球运动员,也是无法战胜心魔的瘾君子。他被一些媒体比作“不朽中的凡人”。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的学者称,马拉多纳代表集体想象中的“某种辉煌的过去”。权威体育媒体ESPN则说,世界上不会再有另一个马拉多纳,不是因为他代表的足球技巧无法被超越,而是因为天赋与弱点在他身上双双不加掩饰地流出。他是天才,也是凡人。
年墨西哥世界杯,马拉多纳极富争议的“上帝之手”一幕。
马拉多纳身上从来没有“平淡”一说。他年少成名,在绿茵场上多次技惊四座。他用10.8秒踢进了“历史上最伟大的进球”之一。有他出现的比赛常常座无虚席,漫天的横幅、丝带与旗帜飘扬,像是信众追随领袖。球迷为他欢呼、拥抱,也因他叫骂、争执。他是“世纪球王”,是“上帝之手”,也是“瘾君子”。他的人生因足球改变,之后被毒品与酒精吞噬。就连他生命的终场哨也响得很突然。11月底,过完60岁生日仅一个月的马拉多纳因心脏骤停在家乡布宜诺斯艾利斯去世,永久离开人生赛场。他的粉丝在街头痛哭,与他的遗体告别时留下球衣以示纪念。在一些媒体看来,马拉多纳早已变成一个符号。《纽约时报》形容他是“不朽中的凡人”,权威体育媒体ESPN把他比作“体育世界里终极、带着缺陷的天才”。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的流行文化教授、研究马拉多纳的学者帕布洛·阿拉巴尔斯对路透社说,马拉多纳“在我们的集体想象中代表着某种辉煌的过去,他象征着我们曾有过的一种可能”。
年,马拉多纳因服用禁药被禁赛。
耀眼天才
“马拉多纳的职业生涯充满荣誉、戏剧性、不守纪律与可卡因。”英国《卫报》写道。这场人生竞赛里,马拉多纳开始得颇为曲折。他出生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治安糟糕的地区。父亲是工厂工人,母亲是意大利移民的后代。马拉多纳家庭贫寒,他是家里的长子,还有三个姐姐。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很早就开始靠收卖废品赚钱。3岁生日,他的叔叔送了他一个足球。他带着它在尘土飞扬的大街上踢球,晚上抱着它上床睡觉。8岁,他的技术让阿根廷青年人队的教练弗朗西斯科·科尔内霍“瞠目结舌”,认为马拉多纳“好像是从另一个星球来的”。根据《纽约时报》的记载,看着马拉多纳的身型,科尔内霍以为他谎报年龄,要求查看身份证,之后才放心收他为徒。青少年时,马拉多纳已经是职业球员。他在年发表的自传《我是迭戈》中回忆,这个时候自己的踢球技术已经十分精湛,“对方教练有时候会指责自己其实是已经成年的侏儒”。
年,尚未满16岁的马拉多纳首次在职业球场上亮相。25天后就打进了自己在顶级联赛中的第一粒进球。20岁,他在阿根廷博卡青年队继续闪耀。22岁,西班牙甲级联赛豪门巴塞罗那花费万美元签下马拉多纳。但他在这里过得并不十分开心,之后转会意大利甲级联赛球队那不勒斯。这一年距离那次震惊世界的“上帝之手”还有四年。在那不勒斯,马拉多纳两次获得意甲金靴奖,他带领球队赢得联赛冠军、意大利杯与足总杯等赛事。他离世的消息传来后,那不勒斯球迷不顾新冠疫情的隔离要求,走上街头点蜡烛悼念。
四年后,马拉多纳在墨西哥世界杯赛场“封神”。在阿根廷对英格兰的四分之一决赛中,先是那粒“上帝之手”进球,四分钟后是一粒用时10.8秒,跑了44步,触球12次,躲过5名对手,最后骗过守门员的制胜球。阿根廷在那届世界杯中在队长马拉多纳的带领下赢得冠军。世界杯之前,阿根廷遭遇严重经济危机,又与英国争夺福克兰群岛(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爆发军事冲突—这为阿根廷与英格兰队的比赛带上了一些政治色彩。对阿根廷球迷来说,这场比赛是一次“复仇”。虽然英格兰队员赛后怒斥他“无耻”。马拉多纳在自传中写道:“这不仅是想赢得一场比赛。我们虽然说比赛与战争无关,但我们知道阿根廷人已经死在战场上。他们像杀死鸟儿一样杀死他们。这是我们的复仇,这是比我们自己更大的事情:我们在捍卫自己的国旗。”
年墨西哥世界杯,阿根廷夺冠。
阿喀琉斯之踵
“马拉多纳熟知所有足球技巧,他对球的掌控力无人能及。他是短传、长传、任意球与点球的高手,他是球场上无可比拟的领袖。只有犯规与自己的任性失误可以阻止他前进。”年,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评选“世纪球员”,马拉多纳与巴西球员贝利双双入选。贝利由FIFA杂志的读者与足球委员会评选,马拉多纳则靠全球粉丝在网站上的投票杀出重围。尽管年那个夏天之后,他的职业生涯逐渐因禁药、毒品与酒精等问题蒙尘。《泰晤士报》将他的毒瘾问题比作“阿喀琉斯之踵”,那是希腊神话中战无不胜的英雄唯一的致命软肋。
年,他首次被检出可卡因阳性,遭禁赛。之后也曾因毒品问题被警方拘留。他在家门口向记者放空枪,闹出家暴、婚外恋与私生子丑闻。因为体重超标,他不再灵活。吸毒过量诱发心脏病等危急情况,医院。退役后,他尝试拿起教鞭。带领阿根廷国家队进军年南非世界杯,最终止步八强。在阿根廷乃至全世界球迷心中,他依然是神一样的偶像。有球迷创立“马拉多纳教堂”,颁布“教规”,比如将“迭戈”取为信众名字的一部分。ESPN评价,马拉多纳是“永远的少年”,他一直不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有时候很英勇——他反战,希望消除贫穷。有时候又很轻佻,他乐于挑起事端。他的左腿上纹有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的头像,右手臂上则是切·格瓦拉。年,美国时任总统小布什到阿根廷参加首脑会议,马拉多纳穿上一件写有“制止布什”字样的衬衫上街游行,他说自己“讨厌关于美国的一切”。
“这一切是不是他对观众的表演?有时候当然是的。但谁都不会忘记,他最终与几乎所有对手和好了。他没有刻意寻求他们的谅解,你只是很难一直对他生气。”ESPN写道。“几乎每一个与他打过比赛的球员都对他记忆犹新。他与众不同,想练就练,有时候甚至根本不训练。但如果你接近他,你就无法讨厌他。你从他的伟大中学到了一些东西。”对马拉多纳本人来说,无论身体状况如何,足球是他一生唯一的、绝对的热爱。这种纯粹又增加了他本人的魅力。年,马拉多纳被问到想在自己的墓志铭上写什么,他回答:“感谢足球,它给了我最大的快乐,最多的自由。就像用手摸到天空。”
“马拉多纳的缺点让他在粉丝心中更加光彩夺目。”《纽约时报》说,生活中的黑暗面更加衬托了马拉多纳的魅力。在他闪耀的年代,体育明星尚未完全商业化。他14岁就离开学校,世界从未告诉他应该如何应对荣耀。“这是一个从未长大过的男孩。他如何应付这个世界对偶像的期待、要求与诱惑?他身上的光芒越耀眼,身后的黑暗就越多。”英国BBC新闻网等媒体也评论,马拉多纳神话不会再出现。那不仅是因为今天不会有任何职业球队放纵明星球员嗑药、沉沦,也因为“马拉多纳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也是我们讨厌的。在他身上,我们看到自己的内心。他知道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试图驯服自己的弱点却最终失败。这让他成为凡人。”
撰文—林湃 编辑—Y 图片—ICPhoto、Ge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