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马婧实习生艾昱
9月29日上午,在“两区”建设贸易投资便利化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海关党委委员、副关长孙铭辉表示,两年来,北京海关建立了“平台+通道+环境+产业”立体式推进目标,聚焦政策突破、制度创新、协同推进,为本市各领域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通关要素支撑。
两年来,北京海关优平台、改革提效能,培育制度开放高地。首创“以保税物流供应链为单元”的航材保税监管模式,航材利用率提高40%以上。首创智能化“库门监管”“库位监管”保税监管模式,企业整体仓储物流成本降低20%以上。首创“免税、保税、跨境电商”政策相衔接,打通免税品、进境保税货物和网购保税商品的转换通道,帮助免税品经营企业实现“线下免税品销售+线上跨境电商销售”的多元化经营模式,缓解企业压力,促进消费回流。企业端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共验放“免税、保税、跨境电商”业务清单超万票,金额约64亿元人民币,企业销售水平恢复至疫情前的80%左右。
“两区”建设以来,北京海关优通道、通关提速度,保障链条循环畅通。
畅通“双枢纽”空运通道方面,连续两年开展空港口岸跨境贸易营商环境“百日攻坚”和“优化提升”专项行动,联合口岸管理部门建设“双枢纽”电子货运平台,对空港口岸物流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规划功能模块18大类项,实现车辆备案、提货交货预约、车货捆绑、查验预约等功能“一网通办”;依托“单一窗口”串联海关、综保区、口岸运营主体等9类主体65项关键数据,实现通关物流全链条数据共享。平台试运行以来,车辆入出卡口平均耗时较前压缩了50%。
畅通京津冀海运通道方面,助推北京“单一窗口”与天津关港集疏港智慧平台对接,构筑区域协同新支撑。年1至7月,共计家北京企业参与“船边直提”改革,直提箱量箱,直提率为23.91%;家企业参与“抵港直装”改革,直装箱量箱,直装率为14.15%。疫情期间,京津冀三地海关联合制定通关保通保畅5条措施,为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建立统一的绿色通道,通关手续从快从简。
畅通陆邮通道方面,支持提升铁路口岸通关效率,助力开拓国际铁路联运业务,支持北京市开行中欧班列,打造国际贸易陆路新通道。截至8月,北京海关审核海外仓备案企业18家,海外仓31个,分布于美国、加拿大、西班牙、南非、香港等12个国家或地区。
“两区”建设以来,北京海关优环境,服务提质量,激发市场新活力。年8月,北京关区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为25.14小时、0.61小时,均处于历史最佳水平区间。同时,把握RCEP机遇,优化海关政策服务,今年1至8月,北京海关共为家企业签发RCEP证书份,货值1.5亿美元,可在境外享受关税减免约.14万元人民币。此外,加大进出口企业信用培育力度和惠企力度。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RCEP成员国、中亚五国、中东欧国家有贸易往来企业,以及新兴业态、“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力度。截至目前,北京关区高级认证企业数量为家,同比增长12.3%。
两年来,北京海关优产业,政策提优势,增强产业竞争力。通过疏通“堵点”,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推动生物医药企业进口研发“白名单”制度成功落地实施,8月5日首批支试剂顺利通关。支持新冠疫苗研发和出口,建立专用通道,保障新冠疫苗检疫审批通关“零延时”。此外,创新综保区文化保税展拍模式,定制展品从进口口岸至展馆的直通式对接方案,实现口岸15分钟提货到区内展馆,文物入区鉴定时间由15天压缩至3天。
孙铭辉表示,北京海关将持续落实好相关改革政策,全力支持“两区”建设,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