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回购潮正一浪高过一浪。
截至7月21日,7月以来共有62家港股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累计回购金额共72.5亿港元,较6月同期增长约49%。年初至今,港股上市公司回购总额约亿港元,超越年全年回购总额亿港元。
据Wind统计,年内港股市场上已有家上市公司出手回购。其中,友邦保险以亿港元回购金额位居榜首,腾讯控股、汇丰控股分列2、3位。小米集团-W、中国燃气开年以来的回购规模均超10亿港元级别。
一般来说,公司回购股份一般意味着公司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且拥有充裕的现金流。
上一次如此密集的回购,出现在年6月,当时一个月有份回购。
再往前看,是年,当时全年有家公司开展回购,是年的将近7倍。
以史为鉴,回购潮可能是未来股价上涨的先行信号。大规模的公司回购往往预示着阶段性底部,并且后续均伴随着一波上涨行情。
回购是上市公司稳定股价基本动作
今年以来,美联储加息、地缘局势以及疫情等因素影响下,港股走势震荡,基于科技股估值容易受到中长期利率上升的影响,因而成为了市场的主要抛售对象。
保险股持续低迷。以友邦保险为例,公司股价去年全年下跌16.1%,但6月以来保险股进入复苏通道,友邦保险6月累涨5.25%。友邦保险共实施回购已达75次,合计回购1.44亿股,累计回购金额.76亿港元,勇夺年内“回购王”称号。
今年3月11日,友邦保险称计划在未来三年通过回购向公司股东返还高达亿美元的资本。公司予3月21日启动了年内第一次回购;7月11日,友邦保险再回购万股股份,共计耗资1.62亿港元。
此外,腾讯受大股东长期减持计划、最近中概股疲软的影响,腾讯的股价已从阶段性高点港币下跌至港币左右,下跌幅度21%左右。
最后腾讯开始回购,从6月28日开始,每天回购大概3亿港币,共回购13天,大概回购39亿港元。如今已停止回购,直到8月17日腾讯公布中报。
今年以来,回购已成为腾讯稳定股价的基本动作。1月5日至今,腾讯累计回购金额已超百亿港元,是去年回购总额(26亿港元)的近4倍,年回购总额的7倍。
海通证券曾在研报中测算,历史上回购潮结束后1个月内腾讯平均涨跌幅相对恒指超额收益为12.3%/8.1%,3个月为46.9%/29.0%,半年后为75.2%/57.6%,1年后为.6%/94.8%。年腾讯在5个月内发起36次回购后,一年后的股价涨近%。
据统计,虽然在回购期间,腾讯控股股价表现平平,仅有七成概率上涨;但在回购半年之后,公司股价在历轮回购中近9成概率上涨;回购一年之后,公司股价在历轮回购中全部上涨,平均涨幅高达50%。
大股东减持对腾讯是长期利好
尽管受大股东减持,腾讯股价短期承压,但是这对腾讯未必就不是好事。
近日长江商学院会计学教授薛云奎表示,腾讯大股东的减持对腾讯是长期利好。一方面,腾讯是中国公司,绝大部分的收入和利润来自中国大陆,但大股东却是一家外国财团,这相当于一家中国公司在为一家外国财团打工,这显然与长期的国家和民族利益不合。
另一方面,资本是逐利的,一家投资公司,无论它身处何方,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会形成风险依赖,与其自身利益不相合。为了更好的投资组合和均衡发展,南非报业集团减持腾讯的决策都理性的,这于腾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也是有益而无害的。
股价从长期来说取决于公司的内在价值,但在较短的时间窗口内,则主要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大股东减持股份会大幅度增加市场上可流通股票的供应,所以,通常意义上会导致股价下跌,形成负面影响。
腾讯短期会面临着大股东减持这个达摩克利斯之剑。股价波动可能会出现极端情况,但拉长时间线来看,迟早会回归价值本身。
腾讯的基本盘稳健,在回归和聚焦主业后,这样更有利于腾讯的长期健康发展,更利于维持其估值和市场形象的稳定。
并且,腾讯产业互联网也为其打开新的增长空间,也有利于业绩和估值的提升。因此,基于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发展潜力,腾讯为市场资金青睐的重点,北水一周爆买腾讯26亿港元。
其中,国海证券、里昂、瑞银、美银、野村、汇丰研究、中金、中信证券、光大海外等机构均维持腾讯“买入”评级。
或许回归主业,科技腾讯的主航道,才是腾讯最佳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