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美国南北战争打响,几百万士兵奔赴战场,而作为内科大夫的理查德·乔登·加特林,也加入到这场战争中救治伤员。然而伤员太多了,理查德根本救治不过来。而在救治伤员的过程中,他也了解到:当时士兵使用的枪一次只能装一发子弹,这导致许多士兵还未来得及装第2发子弹,就被敌方击伤或击毙。
在这种情况下,理查德就在考虑:如果能发明一种可以填装多颗子弹,并且能输出强大火力的武器,那么就能减少战场上参与作战士兵的人数,从而可以使士兵伤亡大大降低。打定主意后,理查德开始行动。因为他原本就是个机械师加发明家,十分熟悉机械设计和制造,所以制造枪械对他来说并不属于冷门行业。
要造出“一种可以填装多颗子弹,并且能输出强大火力的武器”,首先要解决连射问题。理查德当时参考左轮手枪转膛发射的原理,把一堆枪管绑在在一起,轮流发射,这样就实现连射。连射问题解决后,还要解决供弹问题。对此,理查德采用独立的钢制弹膛(弹膛与枪管分离),它的尾部封闭并装有撞击火帽。
射手通过摇动曲柄带动沿圆周均匀排列的枪管旋转,装满弹药的弹膛从供弹料斗中进入到每根枪管后面的闭锁槽中。当枪管转到某个特定位置时,击针将弹药击发。而枪管转动到另一位置时,射击后的弹膛退出机枪。弹膛可以重复使用,枪管旋转一周可完成6发弹药的装填、击发和退弹,每分钟达到了发的射速。
经历多次改进和试验后,年,“一种可以填装多颗子弹,并且能输出强大火力的武器”正式问世,它就是加特林机枪。该枪面世初期正值美国南北双方激战正酣,但是加特林机关枪由于将领观念的局限和该枪本身的技术缺陷而并没有马上被交战双方购买使用。后来,在加特林的不断游说下,北方军才采购了12挺。
随后这批机枪在彼得斯堡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给交战双方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该枪表现出色,火力凶猛,却还是没有得到美国军方的大规模订购。直到年,加特林才得到大买家英国的青睐。英国买下加特林机关枪的生产专利,并大批量生产。年,加特林机枪在英国入侵祖鲁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年3月31日,一支2.5万人的南非祖鲁人军队袭击人多的英军营帐。经过5小时激战,英军用加特林机枪杀了0多祖鲁士兵,而自身伤亡才29人,伤亡比例69:1。此战过后,加特林机关枪名声大噪,各国的订单纷至沓来。而中国,也于开始购买和装备加特林机关枪,并于年由金陵制造局仿制成功。
仿制成功后的加特林机关枪在随后的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都有使用,尤其是在中法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非常讽刺的是,理查德发明加特林的初衷是降低士兵伤亡,可谁曾想,当军队装备上这种武器后,杀人效率大大提高,士兵伤亡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大大增加。加特林最终也成了效果显著的人命收割机。
年,理查德·乔丹·加特林去世。而他发明的加特林,到了19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马克沁机枪的问世,才被挤出战争的历史舞台。从问世到消亡,加特林虽然只存在了30多年,但它的杀人量无疑是非常恐慌的,堪称是当时的战争机器。(喜欢的话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