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厌童,需要听见儿童的声音

今年暑假的旅游热潮中,亲子游无疑是一大主力。高铁、飞机逼仄的空间里,景区的烈日下,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更容易被放大、激化。家长和路人的冲突成了流量密码。“厌童症”的标签也被炮制出来(甚至有所谓的心理学公号言之凿凿地将其定性为一种心理疾病),引发巨大争议。一方面,路人们强调自己不是“厌童”,只是讨厌“熊孩子”和纵容“熊孩子”的家长;另一方面,家长们十分委屈,孩子难免有失控的时候,目前的环境要求太过苛刻。围绕“厌童”的讨论中,年轻人的婚育压力、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社会资源焦虑是分析重点。也有文章指出,“厌童”背后是社会性“恐弱”,人人自顾不暇所以难以共情更弱小的幼童和带娃家长。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根源固然有价值,但我们似乎很容易忽略,儿童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的声音应该被听见。现在,儿童在这场社会矛盾中只是一种焦虑的投射,完全没有主体性,无法发声。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但了解儿童的成年人却非常少。成年人对儿童的看法总在“小天使”与“小恶魔”、“萌娃”与“熊孩子”的极端之间摆荡。有多少人知道0到3岁、3到6岁、6岁以上,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什么心智发育特点?儿童有哪些情绪信号?大人的语言他们能理解多少?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曾经说:“判断一个社会好坏的标准,就是看看这个社会里孩子们的地位。”年,英国皇家基金会曾进行过一次全国性的调研,发现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都来自童年经历。了解孩子,了解初始的人生阶段,也是探索和治愈我们自己。为此我们采访了A4美术馆副馆长、iSTART儿童艺术节策展人、《童年美术馆》作者李杰,和资深蒙台梭利小学老师、播客“蒙台啥利”主播Momo,分享他们对孩子的理解,以及和孩子相处的经验。李杰对孩子有很多细致入微的观察:他们什么时候是表演乖巧,为什么发呆,怎样看待大人......在他的美术馆中,孩子是真正的主人,他们是编辑、馆长、策展人,可以主导设计、制定规则。孩子就是他的同事,他们互相学习。Momo见证了很多孩子习得规则的过程,知道哪些规则对孩子来说是合理的。她策划播客“蒙台啥利”的初衷,就是希望更多没有孩子的大人能通过理解孩子来理解自己。她说自己学习了与孩子有关的知识后,收获很多,“孩子本来就是社会的一部分,但他们是被遗忘的公民。”追求一个更好的社会,不能把孩子排除在外。李杰,A4美术馆副馆长,iSTART儿童艺术节策展人,《童年美术馆》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6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