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别急着站队,有些真相会

白癜风症状 http://www.bflvye.com/m/

不知道你有没有察觉,近年来新闻反转的情况越来越多。

比如今年高考前爆出的苟晶事件。从最开始大众一边倒地支持苟晶维护权益,到后来又一边倒地声讨她的谎言,在还没明晰事件全貌的情况下,媒体和大众的情绪被推上一波又一波的高潮。然而苟晶后来在视频上却一直强调,自己并没有说谎,她被顶替的遭遇并且维权的宗旨都是事实。

所以,是真相会说谎吗?

实际上,不只这一个事件,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玩起了讲故事的套路。随着事件的发掘,不少新闻开始变得像是作家笔下的悬疑小说,接连不断的反转撩拨着大众舆论的风向。这其实是一种被称为“后真相(Post-truth)”的传播现象,指的是人们的注意力不再集中于真相本身,而被情绪和个人信仰所牵引形成舆论。

也就是说,当我们每天忙着“吃瓜”、“站队”的时候,其实有可能就是被有心人带了节奏还不自知。为了避免继续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我推荐大家读一读《后真相时代》这本书。它讨论的就是人们利用真相说谎,对大众进行误导的情况。作者赫克托麦克唐纳是全球知名商业咨询专家,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或者角度来描述真相,不同方式描述出来的真相具备同样的真实性,但会产生不同的引导效果。麦克唐纳称这些真相为竞争性真相。

那么,竞争性真相有哪些情况呢?

《后真相时代》归纳了4种竞争性真相: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和未知真相。它们利用了人的感知,对思维模式的形成产生不同影响,而思维模式能够决定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和决策。

1、片面真相

片面真相是竞争性真相里最好理解的一种。人们在传达自己的目标理念时,会选择只传达有益的真相,而隐瞒不利的一部分。

年,可口可乐公司举办了隆重的周年庆典。庆典上可口可乐发布了一份27页的“简史”,其中提到了年芬达橙汁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被引入。芬达是可口可乐的第二大国际品牌,实际上,在年,芬达已经被发明和发布了,但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周年庆典“简史”活动中,却不曾提起芬达的起源呢?因为芬达是在纳粹德国发明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是可口可乐最成功的海外市场。战争导致可口可乐的原材料无法继续输送入德国,于是德国分公司开发了替代产品,也就是芬达,芬达的名字正来自于德语的“想象”一词。为了维护公司的品牌形象,可口可乐当然不会“自爆”芬达的起源历史了。尽管芬达与纳粹党不见得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这也不是什么值得宣扬的光荣历史,何况还要冒着给品牌抹黑的风险。

对于不了解可口可乐的大众来说,庆典宣传的真相就是全部事实。从客观事实来说,这不过是一种隐藏历史的片面真相。然而大众对可口可乐的印象,只建立于了解到的真相。当你在超市里,面临购买决策的时候,你并不会把“快乐水”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联系在一起。

2、主观真相

主观真相会左右人们对事物价值的判断。我们愿意为一件事物付出多少,是基于主观意愿的。一块石头,可能是无人问津的废料,也可能是价值千金的收藏品。营销专家常常通过设计主观真相来影响人们的主观意愿。

年,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南非发现了一块22克拉的钻石,瞬间击碎了钻石是稀缺品的市场吸引力。一位名叫塞西尔·罗德斯的英国钻石商闻讯而来,他迅速收购了南非的所有钻石开采业务,垄断了整个钻石市场,并且营造了一种钻石依然稀缺的商业氛围。与此同时,罗德斯所拥有的德比尔斯公司还与广告公司创造了一个人们必需购买钻石的神话:让人们相信钻石戒指是情侣订婚的不二选择。年,德比尔斯又推出了“钻石恒久远”的广告,时至今日,几乎所有人都深信,钻石是订婚的必需品。钻石产业获得了持久而广大的市场。

在人们的普遍观念中,钻石的坚硬、恒久与浪漫的爱情幻想已经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当你在柜台前精心挑选制作精美的大颗钻石的时候,你可能也不会去想这块多反射面石头的成分本质上跟铅笔芯没什么不同。

3、人造真相

有些真相是被人为打造出来的。只需要根据词汇带给人不同的感觉,稍加修饰或者改动,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人们信以为真。

智利产一种巴塔哥尼亚齿鱼,长相非常丑陋,长着突出的眼睛、不正常的大嘴和尖利的牙齿,肉质也没什么味道。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鱼既没有漂亮的外观,也没有鲜美的内在,如果打开销路成了美国鱼类进口商李·兰茨的难题。这位精明的商人只对它进行了一个小小的包装,就是称这种鱼为“智利海鲈”,名字的更改让这种鱼类跃居为美国餐厅的食客们最追捧的菜品。17年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才承认,“智利海魲”是巴塔哥尼亚齿鱼的“市场替代名称”。

在市场营销中,无论是给产品改名还是给公司或者品牌更改名称,都是人造真相的做法之一。目的就是为了用新的概念去影响人们对其产生的感觉和反馈。然而真正的事实,需要我们拨开表面的迷雾才能看得更清楚。

4、未来真相

对未来的预测实实在在地影响着现在的决策。未知是做出决策时最难的考验。我们依赖对未来趋势的预测来决定现在的选择。然而应该警惕的是,未来真相是由何人判断,他的判断是否带有诱导的色彩。

人工智能的发展蒸蒸日上,但科学界一直存在着两个极端的争议。智能时代带来的到底是乌托邦一般的社会,还是相反的,被人工智能掌控的奴役人类的时代。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把人类从重复性体力劳动甚至危险作业中释放出来,我们可以去从事更多具有创造性的生活和工作,迎来的是文化和艺术的蓬勃发展。然而,也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应用带来的必然是巨大的失业潮,它们的学习能力一旦超越人类的智慧,会反过来对人类物种不利。斯蒂芬·霍金甚至做出过非常消极的警告:“完整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意味着人类种族的终结。”这种猜想常常是科幻电影中钟爱讨论的生存哲学。

其实这两种预测是不同版本的未来真相,如果只听信其一,都未必是客观的。从这个案例也可以看出来,在了解未来真相时,要避免只接受一种预测,这样才能做出更理智和优化的决策。

学会与竞争性真相博弈,戳破真相的“谎言”。

真相会“说谎”,并不一定是有意为之。有时只是获取真相的渠道有所限制,或者是真相的传播者本身受到了某些误导。然而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时候学会与多个竞争性真相进行博弈,让自己离事实的本来面目更近一些了。

读完一遍,这本书让我觉得还是有点遗憾的地方。虽然旁征博引,但对于针对竞争性真相类型的分析和应该采取的对策只是稍稍带过,缺少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前文举出的几个例子只是《后真相时代》中4种竞争性真相的冰山一角。书中还列举和分析了更多竞争性真相的典型案例,这也是我在读这本书感到最愉悦的部分,它启发了我更多看待事物的角度。下次在了解新的讯息时,先不急“站队”,可以参考这本书进行一些反思。

后真相时代:当真相被利用、操纵,我们该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思考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49.8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8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