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腾讯第一大股东Prosus宣布减持1.92亿股腾讯股份,约占总股本的2%,总代价约.75亿港元。
吃瓜群众不免目瞪口呆,一是感慨于腾讯的市值之大,随便减个2个点,就是千亿级别的规模,二是忐忑于最大的股东要跑路了,这是啥信号。
不过放心!Prosus减持2个点后,依然持有28.86%,依然是腾讯最大的股东,并且承诺未来三年不会减持。显然,这不是什么不看好的信号。
其实真正让人目瞪口呆的不是Prosus的减持,而是它的减持为何来得这么晚。
年,Naspers(Prosus母公司)以万美元投资腾讯,年腾讯上市,直到17年后,年3月23日才减持第一笔,减了2%,同样当时承诺未来三年内不会再减持。三年后,年4月7日才宣布第二笔减持。这20年里,多少鬼故事发生,多少惊涛骇浪,但它却不为所动,一直持有。
那它的投资回报呢?
以今天收盘价算,腾讯总市值5.99万亿港币,折合美元亿,Prosus持有部分市值约亿美元,加上已经套现的亿港元,折合美元亿,Prosus的总收益是亿美元,累计收益回报率为倍,年复合回报率达55.83%。
这绝对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伟大的一笔投资,没有之一。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笔投资,为什么腾讯的大股东居然是一个南非的公司?
1、没人要的腾讯
今天的腾讯如日中天,是中国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但时间拨回到年,情况可不是这样。
每个创业公司都面临过危机,腾讯也不例外。
OICQ(qq的前身)就像一个“饿死鬼投胎”的精灵,随着用户不断增长,对服务器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烧钱越来越多,让初创期的腾讯陷于缺少资金、山穷水尽的困窘之中。最绝望的时候,腾讯账上只剩1万元现金。
开源无望的情况下,马化腾及其团队动了把腾讯卖掉的念头。他们开价万元,四处寻找买主。然而,对于这个看上去增长很快的项目,“全世界没有一个人知道它怎么挣钱”。跑遍深圳、广州、北京的马化腾,没有找到愿意出钱的人。
现金几乎断绝的情况下,几个创始人不得不腆着脸四处借钱,“深圳城里稍稍认识的人都被他们借了一个遍”。有朋友愿意借钱,当马化腾提出能否用腾讯的股票来还债时,他们都婉转表示了拒绝,有一位甚至慷慨地说,“你真的没钱了,不还也可以。不过我不要你的股票”。
绝望中的腾讯,终于辗转找到了一家风险投资公司。
年4月,腾讯与IDG及盈科敲定了救命的万美元天使投资。而那时,腾讯账上已经是弹尽粮绝,甚至已经等不及漫长的手续,而找中间人垫资万元救急。这才让濒临倒闭的腾讯,起死回生。
不过好景不长,融资刚刚结束,互联网泡沫破灭席卷全球股市。
或许再晚几周,腾讯就彻底失去了融到钱的机会。从现在来看,如果不是IDG的冒险,如果不是恰好抓住了资本大门关闭钱的一线生机,腾讯可能就像大多数公司一样,倒在了成立后的前两年里。在所有的商业故事里,甚至所有的故事里,可能运气是最神秘的那一部分。一半的创业者“死”在这件事上,另一半可能就活了下去,甚至活得很好。
然而,腾讯的危机并没有过去,商业模式不被看好,快速盈利无望,烧钱太快,及全世界互联网泡沫的阴影,投资人对腾讯渐渐失去了信心。年底,腾讯再次出现财务危机,IDG与盈科不愿再追加投资。为了生存下去,马化腾及其团队敲遍了当时互联网大佬们的门,新浪、搜狐、雅虎中国、金蝶、联想、TOM……,却无一愿意接手。直到MIH的出现。
关于这段经历,吴晓波在《腾讯传》中有详细描述:
首先萌生退意的是IDG……
在IDG看来,腾讯的商业模式并不受主流的资本市场青睐,而且,它实在太烧钱了。
马化腾将融资所得的资金几乎全数用于服务器的添置,可是,在用户急剧增加的同时,盈利仍然遥遥无期。到年年底,腾讯再次出现资金危机,曾李青不断地约王树见面,希望能够追加投资。磋商几次陷入僵局,马化腾坚持创业团队必须保持控制权,而IDG和盈科不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腾讯还有溢价增发的空间。
于是,王树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两家股东对腾讯提供万美元的贷款,以可转换债券的方式执行。不过谁的心里都清楚,如果这笔钱也花完了,就再也不会追加投资了。IDG开始张罗着帮忙寻找新的买家。
“当时觉得,最可能的买家是已经上市的那几家门户网站。IDG去找了搜狐的张朝阳,被拒绝了。我和张志东到北京,去找了新浪的王志东和汪延,也被拒绝了。在互联网业内的技术人员看来,腾讯的活,他们自己都能做,干吗要花几百万美元去买呢?而且当时纳斯达克的股价‘嗖嗖’地跌,大家谁也不敢轻举妄动。”马化腾说。
除了新浪和搜狐,IDG还牵线找了雅虎中国,被拒绝。马化腾去拜访了同样在深圳,也是由IDG投资的金蝶,被拒绝。曾李青还辗转找到大名鼎鼎的联想集团,当时的联想正与美国在线合力推广门户网站FM,当然也拒绝购买。
另一家投资人盈科也加入了拯救腾讯的行动中。他们与有国资背景的中公网谈判,试图投资中公网,并由其收购腾讯,实现业务整合,这个方案中途夭折。接着,盈科把腾讯推荐给自己控股的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