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怀左
关于钻戒,我在知乎上经常看到这样的问题:女朋友说必须要有钻戒才能结婚,但我觉得钻戒没什么用,纯粹智商税,我该怎么办?
下面的答案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说买钻戒完全是乱花钱的,女方不懂事,应该好好劝劝,也有说男方小气的,别人都买,他怎么就不能买。
看完我得出一个结论,关于结婚要不要买钻戒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但很多男生确实会纠结这个问题,刚工作没几年,手头积蓄不多,家庭条件一般,单买一个钻戒,实在觉得划不来。于是就有了矛盾——女朋友对钻戒日益增长的渴望与自己觉得钻戒没什么用之间的矛盾。
这其中,就包括以前的我。
小声表达了几次想法,遭到了无情打击,于是我悄悄查资料,试图改变她的想法。
一、钻石是20世纪经典营销案例
我打妈,你们结婚时买钻戒吗?
我妈说:我们那时候结婚,要的是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再加上一个收音机,叫“三转一响”,凑齐这几件,那就很拉风了。
于是我想起了我家的三大件:自行车让我和我弟骑烂了,最后20块钱卖了废铁;那块需要上发条的瑞士手表我妈很早就给了我,可我用一段时间后发现表经常不准,拿起来扔垃圾堆了;缝纫机确实还在家,但也基本处于废置状态。
爱情信物已经被他们儿子毁坏,好在他们的婚姻还在,是否可以从这点推出,物件和爱情没什么关系呢?反正我是推出来了,至于是否能普及,我还不知道。
钻石这个东西,以前确实很少,但也没多少人重视它。年,一个孩子在南非的一条河里发现了一块22克拉的钻石,后来引发了一场不同寻常的淘钻热。年,南非发现了钻石矿,产量巨大,远远超过了以前钻石的主产地印度。
物以稀为贵,这么多钻石一下子冒出来,会拉低其价值,让那些投资钻石的商人血本无归。
这时候,一个获得了足够的金融支持的英国商人罗德斯站了出来,建立了戴比尔斯公司,收购和兼并了南非的其他所有钻石开采业务,接着利用垄断力,限制了钻石的供给,规定了市场价格。
当然,光靠垄断是不行的,就像你现在垄断了全西安地区的油条,抬高价格,那大不了我们都不吃油条,我们还有肉夹馍、擀面皮、胡辣汤、羊肉泡馍……谁稀罕你那破油条。
所以垄断只是第一步,想赚钱,就需要给人洗脑,让更多人去买钻石,让他们看到钻石就冲动,引发其情绪上的反应。
年,戴比尔斯公司与艾耶广告公司合作,投入巨额成本,将钻石与爱情结合起来,宣称坚硬的钻石象征着坚贞不渝的爱情。
之后是铺天盖地的广告,试图将这个概念植入到人们的心里——让男人明白,只有钻戒才能表达他们的爱意;让女人坚信,爱情的体现应该是钻石的品质和大小。
另外,该广告公司宣称的目标是:让几乎所有作出婚姻承诺的人觉得自己必须购买订婚钻戒。事实上,他们确实做到了。多少年来,他们不断打广告、造概念、编故事、找典型、做演讲,将钻石和爱情牢牢地绑定在了一起。
从0到1,他们把购买钻戒,变成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不是被动满足消费者需求,而是主动为他们造需求。
可以看到,现在我们结婚,大部分年轻人都会买钻戒,但在几十年前,钻戒在中国基本没有销量。
我们愿意买一个东西,是因为我们对物品价值的估值超过了其价格,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购买。
爱情,在很多人心里,无价。
二、物是意义的象征
刚才我们讲到,人家为什么能把钻石卖那么好,是因为造了概念,把钻石和爱情结合在了一起,为我们创造了心里需求以及购买需求。这一点,让我想到了两个词:
身份证明与制定意义。
钻戒有什么实际价值呢?我们看一下钻石的构成,是碳,实际功用是什么?好像也没什么用,卖二手也没法保值。但由人构成的社会就是这样,看得见的东西在明处,看不见的东西在暗处,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其实是人情世故。
钻戒是一种物品,就像汽车也是一种物品,为什么人们愿意买豪车,难道几万块钱的车就跑不起来吗?道理不在实用层面,因为人们对物品的依赖,更重要的,在心理层面。
物品可以帮人们确认身份。
你开奥迪,我骑雅迪,咱俩确实不是一个圈子的,你找你的车友,我找我的骑友,咱各玩各的。
你结婚戴大钻戒,我结婚戴易拉罐的拉环,咱们的消费能力确实也不太一样。
你娃上学在海淀区的名校,我娃读书要徒步五公里到隔壁山村,孩子的起点差距也很大。
就像前几天的热播剧《小舍得》,父母拼命把孩子送补习班、买学区房、送好学校,一方面是为了孩子,其实另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以证明自己的身份。
精神性的东西没办法用精神去表示,所以物质就顶上去了,确认身份,显示等级,化无形为有形,将抽象变为具象。
古代的部落靠动物来确立属于自己的图腾,然后相互区别,今天的我们靠物质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今人比原始人并没有走太远,本质上逻辑是一致的。
生活本没有意义。
物品为生活制定意义。
前些年,有人为了买一部苹果6,不惜卖掉了自己的肾。是他之后会用苹果6继续当肾用吗?不是,是他觉得在公众场合掏出苹果6,给他带来的价值,比那个肉眼看不到的肾更重要。
意义让人疯狂。
我庆幸后来能买得起苹果的人越来越多了,不然后面这么多新机子,人身上的零件也没那么多啊。
三、同侪压力,扛不住
《小舍得》里,南俪夫妇刚开始的教育理念是“快乐教育”,可后来还是没能顶住同侪压力,尤其南俪,变得异常疯狂。可以说,同侪压力就像一股龙卷风,没见过时,可以说我不怕风,真遇上了,说不定就被刮上天了。
我们总是习惯于高估自己的定性,殊不知,很多事情都是因为自己没经历过,事实上,能扛得住同侪压力的人,不多。
就像我五岁时,我的想法是不上学,无忧无虑玩一辈子。可我身边的玩伴,一个个被家长送到了学校,到后来,能陪我玩的只剩我爷爷。
为了继续和他们玩,为了有共同话语,我也上了学。
我十岁时,周围同学都学会了骑自行车,他们每人一辆,骑在车上,风驰电掣。那时候其实我胆子很小,根本没想学骑车,但害怕孤独,也让我爸给整了一辆自行车,学了很久,终于也学会了。
人是社会性动物,有加入人群的冲动,同时也有追求时尚的冲动。
同侪压力很微妙,看不到摸不着,但潜移默化之中就改变了你的想法和行为。
你从不想到想,开始认同并模仿一个群体,并获得了他们之间的共性,进了他们的圈子。这个圈子是少数人的圈子,那么你就在其他大多数人面前获得了特殊性。
明白了,我上的不是学,我骑的不是车,全是人情世故。
有些东西你本不想做,后来你却做得比其他人都积极,从反对者变成了拥护者。
在同侪压力下,没有人能搞特殊,你可以在这里特殊,但总有一个东西,你肯定逃不过。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特立独行的人。
哪怕我们小时候最崇拜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桀骜不驯单挑天空,后来不是还得老老实实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么。
长大以后,看世界的角度不一样了。
四、主要看你们怎么想
和媳妇结婚以前,她特别想要一个钻戒,每次路过人家店门口,就带着我进去看看,眼里闪着光,反复试戴,舍不得摘下。那时候,我的头很大。
作为一个常年用清水洗脸的直男,我打心底里觉得买钻戒是交智商税,想着那么多钱,换成猪肉牛肉羊肉鱼肉,再把厨房用具更新换代一下,它不香吗?
于是我开始给她讲道理,先从价值的角度去分析钻戒,开心地说完后,她的脸黑了。
“什么意思,你直接说不想买就行了呗,好了,你自己回家吧,我现在不想走了。”
失败。
第二次,我换了一个角度,从投资的角度劝她别买钻戒:你看,几万块钱买个钻戒,我把那笔钱打给你,咱存着,作为一个小基金,之后可以一起旅游、买东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她的脸又黑了。
“你不想娶我就明说!”
完败。我赶紧说:“买么,我就是随便说说,说着玩的,你别往心里去。”
文章写到这里,快结束了,我挺开心,拿着文章给我媳妇读,想着让她看看我这分析怎么样。读完本来想让她夸夸我,结果她的脸又又又又黑了。
“你写这么多破玩意想干什么,是不是后悔给我买钻戒了,是不是后悔娶我了?你说!说这些有屁用,后悔了就明说。”
光绪的表情,代表我的心情
我现在是彻底明白了,其实买不买钻戒,关键看小两口怎么想。婚姻里最重要的也不是讲道理,而是理解包容。
订婚时,我们那边的风俗就两家坐一起吃饭,她们那边风俗要办仪式。刚开始我也理解不了,怎么结婚办仪式,订婚也办?但需要办咱就办,就结一次婚,别留下遗憾。
后来的很多事情,都没免俗,媳妇想要的,尽力满足。
适当妥协,找到平衡,其实很多东西都没什么实际作用,但在心理层面是不一样的。拍婚纱照有用吗?拍完基本都闲置了;出去旅行有用吗?每次花的钱也不少,身体也累;花大价钱给孩子报补习班有用吗?说不定孩子学习也不怎么样……
日子是两个人过的,重要的不是一个东西有没有用,而是你们是如何看它的。
然后,找一个平衡点。
站在那个点,他开心,她也开心,就可以了。